砲台山老榕下所覽三澳三港 |
年初連串的寒流帶來冷風冷雨,令228連假的晴朗回暖更受大眾珍愛,四處可見旅人走逛的身影,難得全家一起出遊的我們,也興致高昂到蘇澳二度尋根。
老公向蘇澳火車站前的冷飲店老闆問路,說自己愧為蘇澳人,雖知道砲台山的大略位置,卻不曾登臨,今日想解鎖。
1884年清法戰爭發生時,法軍攻打蘇澳,藍頂統領陳輝煌利用砲臺山的優越地勢,與在地居民協力扛起大砲上山守禦。之後,與游擊鄭雲泰鑑於軍事要塞的考量,在此地興建砲台和營房,砲臺山之名便由此而來。
那日我們經白米橋轉9丁省道(原蘇花公路),再依指標走一蜿蜒山路登砲台山。如今蘇花公路雖已無大型車輛行駛,卻有重型機車隊、自行車隊浩浩蕩蕩疾速往來,行走其間,不免提心吊膽。途中我受一大片通泉草淡紫如繁星閃爍的花吸引,所拍下的照片,竟有「蘇澳火車轉盤」的遺跡!這是一座很迷你的扇形轉車台,因為昔日的蘇澳是宜蘭線的火車終點站,火車車頭需要在這裡迴轉、調度。據說只要靠著槓桿作用,兩個人就可推動數十噸的火車頭,往昔也曾有孩童幫忙推轉,長大後津津樂道。北迴鐵路開通前,往東台灣的旅客只有一個選擇:搭火車到蘇澳下車,再改搭公車(金馬號)由蘇花公路南下。當時的蘇澳,人潮絡繹不絕,極為繁榮。宜蘭也因此有句「火車行到蘇澳──盡磅了」的有趣俗諺。但北迴鐵路開通後,旅客可直達花蓮,無須中途轉車,且「蘇澳新」取代「蘇澳」成為一線車站,到蘇澳的火車班次減少許多,蘇澳也就從絢爛歸於平淡。而鐵路電氣化後,台鐵的電氣化機關車頭兩端都有駕駛座,便沒有迴轉或掉頭的問題,蘇澳這座扇形轉車台雖然還可使用,卻也失去了作用。照片中的紅色建築為蘇澳機務駐在所,以前曾有鐵路連到蘇澳港,稱為「臨港線」。其實蘇澳車站的側站挺多,也有其他月台及舊的月台遮棚。因為這裡不僅曾有臨港線,還有臺泥蘇澳場線、臺泥永春線、立翔工業公司線和中油蘇澳油庫線在此分歧。可見蘇澳不僅是人的轉運站,也是很重要的貨運站。
慣走平地的兒女們,遺傳了我的肉腳,一聽說要爬山,才啟程就愁苦嘟噥著。幸好一路景色宜人又多遮蔭,坡度緩斜,山高僅兩百多公尺,這挑戰我們尚能輕鬆承受。剛開始,我們還一起走走停停,經常對著山腳下的街景和建物指指點點;只不過我難改邊走邊拍習性,最後竟然壓陣還走岔,獨自上了一個大陡坡,包場清幽的「靈濟寺」,飽覽南方澳漁港、蘇澳商港、北方澳軍港這三澳三港並陳眼前的壯麗。極目眺望碧海藍天,疲憊頓消,心曠神怡!
終於我也解鎖了砲台山,和老公子女們在老榕環繞下會合。觀景台旁,有兩座仿古的砲台和大砲,據說原始的清朝前膛鑄鐵砲,現收藏於蘇澳鎮公所。
砲台山的老榕盤根錯節屹立山頭,頗有萬夫莫敵的氣勢。當日晴空萬里,樹蔭下涼風習習,俯瞰三澳三港與太平洋的美景,撫今追昔,別有一番滋味。
老公迭聲讚嘆著眼前的一大片蔚藍天空與湛藍海水,說這可媲美希臘瞭望地中海的景致,又手指右方遠處、南方澳漁港旁、如長虹臥波的一座大橋說,那是南方澳2022年新建的跨港大橋。我不禁想起原先造型特殊、俗稱「吊籃橋」的南方澳大橋,一向是往來豆腐岬海灘的重要交通樞紐,竟在2019年意外坍塌造成傷亡,曾是全台震驚的新聞啊!老公又說,這居中的蘇澳港,是1971年列為「十大建設」之一,啟動了名副其實的「移山填海」浩大工程,成為「人定勝天」古訓的極佳註腳。蘇澳因此有一條「移山路」,而蘇澳港目前還特意留存建港爆破海底礁岩的一小塊露頭,成立「蘇澳港中心礁紀念碑」。當時,也闢建了「蘭陽隧道」等連外道路。至於北方澳,中央山脈的稜線在此沒入太平洋中,蘇澳燈塔就矗立在稜線入海前最後一個小山峰上。老公說,他記得北方澳有個進安宮媽祖廟,距今二百多年歷史。1975年,整個北方澳列為軍事管轄區,後來闢建「中正軍港」。當地居民因此必須全部遷村到南方澳,但經擲筊,進安宮媽祖不願跟著遷廟,於是留在基地內,形成軍港內依舊供奉著媽祖的特有情形,今人暱稱「海軍媽祖廟」。多年來,雖然北方澳居民在南方澳建了另一座進安宮,但依舊以北方澳進安宮為主廟。還未管制前,他曾與家人到北方澳進安宮參拜媽祖,當時是台灣野百合盛開的季節,滿山飄香,但不知現況如何。老公說著說著,露出緬懷幽思的神態。喔!原來有這一段曲折,難怪近年蝸居鄉野後,老公在前庭後院遍植此花,每年四、五月間,百合盛開,我們恍如置身山野花叢中。
這次行旅,意外尋得老公特別鍾愛台灣野百合的根由,此花隱含著近似鄉愁的意象呀!
白米橋向右景觀 |
白米橋護欄 |
晴空萬里,日影分明 |
白米橋向左景觀 高樓為煙波大飯店 七星嶺山頂有中國電視公司所設宜蘭轉播站 |
白米河清澈見魚 |
蘇澳火車轉盤遺跡(扇形轉車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