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十多年前,媽媽七十來歲,爸爸八十多歲。某一天他倆心血來潮,相偕到照相館各自拍了未來的「遺像」,並沖洗放大了尺寸擺置臥室,鄭重叮囑我這獨生女兒和他們的女婿阿鈴:「有一天,這兩張照片一定要派上用場。」爸媽真是樂天順命又開通明理啊!
 

 

 



 
 
 
 
 
 
    爸陽壽103歲,媽94歲離世,世人眼中都屬高壽,很多識與不識的,誇我們做後輩的照顧得好,我們不敢居功,只是盡了心力陪伴罷了,主要是爸媽自己頗有醫藥常識,肯養生,也很遵醫囑服藥,並且達觀。媽前幾年體力漸弱,曾說:「長壽,還是要健康才好,我的病痛多,真無可奈何。不過我這輩子有你和阿鈴,還有三個孫子女常伴左右,很慶幸,很心滿意足!」
 
 
 
 
 
 
 
 
    媽媽的先祖在清乾隆九年從漳州詔安縣秀篆鎮來宜蘭屯墾定居,傳到媽媽這代是第十六世,從小到大,住宜蘭市文昌廟正對面。我外公早逝,家境清貧,又是日治時代,歷經為躲空襲而徒步跋涉避居鄉野的驚恐歲月。所幸當時女子受教育的風氣漸開,媽媽就讀宜蘭女子公學校八年,自高等科畢業。年輕時,曾在宜蘭市郊派出所擔任內勤職員,也曾每日徒步數公里上下班,任教龍潭國小。薪資所得除了孝敬我外婆,還換購存得一些金飾,後來全數奉送我二舅,湊成聘金去娶親。
 
    媽媽有兩位兄長,三個姊姊。家族糾紛不少,媽媽永遠是傾聽者安慰者排解者,自己受了氣吃了虧,都隱忍下來。大舅媽晚年曾對媽媽的包容力讚嘆不已,媽媽只是淡然一笑。
 
    媽媽在職場那幾年,也曾有數位追求者。後來賦閒在家。31歲才透過鄰居媒介,與爸爸共結連理,其中曲折,媽媽都一一追述給我聽,結論是:「攏嘛緣分啦!」
 
 
 
 
 
 
 
 
    外婆多年來受婆媳問題困擾,媽媽在婚前感同身受。婚後與爸爸商量,將外婆接來家中同住。外婆成為我的最佳玩伴,排解了我身為獨生女的孤單寂寞,我因此擁有更快樂無憂的童年。後來外婆重病,堅持回二舅家住,媽媽每天一早叮囑念小四的我,放學後如何看家如何用煤球燒煮開水等(當時尚未有瓦斯爐),她自己就徒步一兩公里,到二舅家隨侍外婆身側,天黑才回。如此來回奔忙,外婆還是在我小五時離世了。
 
    媽媽說懷我害喜時,幾乎沒胃口,只鍾愛楊桃一味,因此我出生後,她奶水不足,把我養成瘦巴巴的。許是沒吃飽,我終日哭鬧,她只好一直抱著我哄我逗我。某天,她抱我去岳武穆王廟玩耍了大半日,回家後疲累已極,在門口把我放下,反身想喘口氣,未料我馬上跟隨而至,大家才驚覺我已會走路甚至能小跑步了!這些生養趣談,參雜著家族的秘辛鄰里的傳聞,還有媽媽國小的師生同學情誼等,在往後的數十寒暑裡,成為我們母女倆反覆回味的話題,再大的可怒可愕,媽媽都可以轉化成笑點,兩人經常笑成一團,日子因此充滿歡樂祥和。
 
 
 
 
 
 
 
 
 
 
    我讀幼稚園和國小時,媽媽經常探班,我也常將校園點滴帶回家分享,老師與同學們因此和媽媽極為熟稔,幾十年後,媽媽都還常提起往日和他們的互動,如數家珍。我長大後,相親交男朋友的歷程,擴充了母女間閒聊的憂與喜。後來我審視訂婚結婚照,發現爸媽當時的心事重重全寫在臉上。慶幸多年後「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尤其在伴老過程中,岳婿間互動頻繁談笑風生,外人經常誤以為女婿是兒子,而我這散漫迷糊的女兒倒被誤認為媳婦。
 
 
 
 
 
 
 
 
    我生大女兒時,還沒流行紙尿褲,女兒易吐奶愛哭鬧晚上難入眠,幸好有爸爸媽媽為我和阿鈴分憂解勞。爸爸每天牽著拖車去買菜,回家還常下廚。媽媽除了原有的家務,更忙著洗晾尿布被單並幫著哄睡陪著玩耍,卻成天樂得合不攏嘴。兩年多後,龍鳳胎來報到,全家人更是忙得暈頭轉向,媽媽依然開開心心陪著三個孫子女成長。
 
 
 
 
 
 
 
 
 
 
 
 
 
 
 
 
 

 

 

 
 

 

 
 
 
 
 
 

 

 

 
 
 
 
 
 
 
 

 



    媽媽和善寬厚又知分寸,在任何場合,她都能與陌生人親切談笑,短時間就建立君子之交,但她不愛道人長短。別人傳的八卦,媽媽偶爾當作家人佐餐的閒聊,卻絕口不向外說。爸爸曾說:「我最欣賞妳媽媽從不搬弄是非。」印象中,媽媽笑口常開,從來沒有粗聲粗氣說過話。曾有幾位媽媽的同學和親友向我說:「我很喜歡和妳媽媽聊天,她說話很有趣味。」
 
    在我稍懂人事時,媽媽就悄悄告訴我:「妳爸爸是公務員,薪水不多,常要寄生活費給在大陸的爺爺,我們要儉省些。」兩岸互通後,爸爸多次返鄉祭祖(當時爺爺已逝)。民國81年,媽媽首次隨爸爸返鄉,行前數月,才知爸爸在大陸早有婚姻且育一子(即傅大媽與我哥哥鴻章)。爸媽彼此商量,暫時不讓台灣的晚輩知悉,因為不知該如何啟齒。直到爸晚年多次罹病,才向我們詳述始末。媽媽後來回憶民國81年與83年兩次隨爸爸返鄉的點滴,總慶幸自己與傅大媽及鴻章哥哥一家都能和睦相處。民國98年起,侄兒姪女哥哥等相繼來台探親,天倫樂,樂融融。媽媽向來平易近人、能設身處地、不願攪擾麻煩他人,這些都是促進兩岸親人情誼的主力。
 
 
 

 

 
 
 
 
 
 

 

 
 

 

 
     伴老的歲月,阿鈴和我,常一人推一部輪椅,陪爸媽在庭院曬太陽話家常,或漫遊於鄉間小路及住家附近的小景點,四個人有說有笑,無所不談。我酷愛攝影,爸媽是最佳模特兒,細心妝扮,耐心等候我按下一個接一個的快門。雖然爸媽年歲漸長,病痛漸多,他們依舊經常笑臉迎人,屋內沒有呻吟哀嘆,一片靜謐和諧。
 

 

 

 
 
 
 
 
 
 
 
 
 
 
 















































    民國10456日,印尼籍家庭看護PURYAM來家中長住幫忙,爸媽很快就適應接納了她,重要節日裡,都和她歡笑留影。105108日,爸爸仙逝,全家強自鎮定,希望爸爸走得安心。PURYAM兩度痛哭流涕,我強忍悲慟安慰她。媽媽與爸爸鶼鰈情深,更是哀痛逾恆,還曾向老鄰居蕭媽媽悄聲說:「真想跟隨著去!」後來便終日沉睡,少有言語。雖然意識清楚,但無痛覺,即使沒體力睜眼,嘴角依然常現一抹真純的微笑,令我們寬心不少。在多科主治醫師無甚對策下,又硬撐了兩年多,是媽媽捨不得我們這些後輩吧。這回PURYAM哭得更傷心了!
 
 










































    算算今生的母女情緣,打從媽媽懷胎,至今有63載。我們是母女,卻又不似母女,彼此坦誠,毫無隔閡。往昔我們無所不談,今後,媽媽也將是最忠實的傾聽者,我還有許多話要跟媽媽說……
 
 
 
 
arrow
arrow

    逸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