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和老公選擇鄉居慢活。機緣巧合,擇得湧泉寶地,兩人便齊心在後院規劃一個生態池,夢想著植入所有心儀多年的水生植物。為了維護水質,給魚蝦蜆螺優良且安全的生長環境,我們在岸邊先後種下穗花棋盤腳、野薑花、鳶尾花等濕生植物,在淺水區植入水蠟燭、荸薺、慈菇、荷花等挺水植物,深水區種菱角、睡蓮、印度莕菜等浮葉植物和金魚藻水蘊草之類的沉水植物,另外就是隨它滿池漂浮的浮水植物如滿江紅、大小浮萍等。借用網路圖片示意一下:
 
 
 
   
    為了兼顧物種的多樣性,我們採群落分區方式配置,然而不同植物間會有競爭消長現象,必須留心觀察彼此的演替,不定期進行適當管理,防範某些植物過度擴散

    這管理是個重活兒,不只在岸邊拔草剪枝,更得穿著「青蛙裝」下水,炎夏當然加倍溽熱,寒冬卻是外冷內熱、汗流浹背,往往禁不起風吹而噴嚏連連;雙腳陷入黏稠的泥淖,每跨出一步,恍如有千鈞重;雙手在汙水中一陣亂撈,拔除囂張的、撿拾腐敗的;有時還得忍受小土蜂和蚊蟲的叮螫追擊。「管理」一回,就腰背痠痛三日,這些都是老公甘願受的苦,我只能「隔岸觀火」,頂多事後幫忙貼痠痛藥布。

    然而水池僅四坪大小,想種的植物品項太多,池小心大,不得不有取捨。也曾種過布袋蓮,因偏愛那紫黃相間如鳳眼放閃的穗花和杓匙般的油綠圓葉,且聽說有過濾維護水質的功效,卻生長太過強勢,只好忍痛清除。

    有一段時日疏於管理,小葉浮萍與滿江紅鋪滿池面且厚如氈毯,鄰家的貓誤認作草地,一躍而入又立即慌亂逃離。

    水生植物清理得太疏朗也有後患。某陣子蓋斑鬥魚繁殖多達百來條,我們正得意著水草稀疏、池水清澈,可輕易觀賞到鱗光艷麗閃爍,卻來了一隻夜鷺亞成鳥,不但夜夜捕魚,日間也捨不得離開,常躲在野薑花叢裡等待機會,甚至大剌剌站在池中央的柵欄上,表演金雞獨立,並將頭深埋頸羽中,安然午寐。如此過了數月,亞成鳥變作成鳥,滿池的蓋斑鬥魚竟都悄然祭了牠的五臟廟,「養」一隻夜鷺的代價可真驚人呀!

    印度莕菜如雪花般的小巧潔白花朵,原是我極度鍾愛的,未料家中豢養的幾隻綠頭鴨特別中意那翠嫩圓滑的葉片,牠們接連歡享了十數日鮮綠大餐,印度莕菜就全軍覆沒啦。

    大葉浮萍的青翠養眼也曾浮滿整個水池,有隻栗小鷺深受吸引而飛來踩踏其上,輕盈微步如凌波仙子,其實是想啄食大葉下偶爾現蹤的小魚,一有人影靠近便伸直長頸,尖喙朝天作發呆不理人狀,若逼近至兩公尺安全距離,就倏地振翅狂飛,鋒頭過去,又戀戀返回。雖愛栗小鷺的萌樣,為了種植菱角,我們又想方設法將大葉浮萍移除。

    紅菱原非難種之物,在北台灣卻不多見,偏我自幼嘴饞,秋季時蔬特愛菱角。鄉居的頭一年秋冬之際,便買回兩斤生菱角,一斤煮熟了解饞,一斤撒入生態池盼來年春天發芽。果然第二年菱盤茂密布滿池面,甚至擁擠得盤盤立體如朵朵翠綠大花。那年秋天,全家每隔十來天就有香甜可口的菱角入腹,真是大啖得過癮極了!可惜好景難長,福壽螺又來攪局啦。

    提起福壽螺,連老農都恨之入骨,不是毫無對策,實在很難絕跡。家中生態池剛挖好注水不久,無論在水裡種了甚麼,沒幾日就失去蹤影,鄰家老農研判是福壽螺作怪,建議我們施行「除螺大法」,說那苦茶油粕非常有效,一撒入水,所有水生生物都會銷聲匿跡,連最耐命的福壽螺也會窒息喪亡。但是此法不通呀,水裡已有魚蝦蜆及石螺等,豈不跟著遭殃?不妥不妥,換個它法吧。詢問許多前輩意見,有人說:「養青魚吧,青魚愛吃福壽螺!」於是青魚為我們把關,福壽螺未再現蹤,生態池日日好景。但據說青魚可長達一公尺,顧慮著池小水淺,難養大魚,且白鷺鷥夜鷺等大型水鳥常來巡池,幾個月就折損了兩條二十公分長的青魚,我們只好將幸運脫逃鳥吻的同批四條青魚,網撈至前庭深水的錦鯉池餵養,果然不到兩年就個個肥壯,身長八九十公分。

    本以為從此高枕無憂,誰知颱風一掃,排水溝氾濫,清晨開門,驚見大群福壽螺如難民湧入前庭水泥地避災,還不停奮力往高處攀爬。隔年春天,生態池又出現艷紅搶眼的福壽螺卵,菱角嫩芽被福壽螺啃食殆盡,老公氣憤入池除害,竟拾得數個比鴨蛋還大的福壽螺,真令家人大開眼界!菱角只得重種,而且每日晨昏都須巡視池岸岩壁及挺水植物的莖葉,連葉背也不放過搜檢,一發現紅艷的卵包,立即除之而後快。如此勤勞緊迫盯螺,也只能稍扼福壽螺的繁殖神速。

    春去秋來,菱角開了白花結了紅菱,但已無往昔的盛況,菱盤稀落平鋪水面,偶經綠頭鴨撲翅戲水或啄食新葉,就更顯窘態了。所幸還有些許收穫,聊慰老公的辛勞和我的殷盼。

    擁有生態池,一晃眼即將進入第九年。春暖有藍紫的鳶尾花結伴綻放,在池畔熠耀如蝶舞翩蹮;盛夏適合舉行嘉年華會,香蒲在岸邊豎起幾根蠟燭慶祝,滿池出塵的荷姿與沿岸無瑕的野薑花連袂,順隨薰風四處飄香,穗花棋盤腳也在夜間編織串串煙火助興;金秋自然有潔白細緻的菱角花從菱形綠葉間探頭,一似村姑羞怯躲在綠帷後偷窺,悄悄染出紅暈,漸漸熟成含香;嚴冬的冷肅池水,將四季開花不斷的睡蓮與枯折猶屹立的荷枝,倒映成波光粼粼中的柔情與傲骨。……

    原打算聊聊自家採菱的樂趣,沒料到說起生態池就一發不可收拾,倒像在念一本難念的經(繞個彎兒想:也像在描繪烘托一份稀世之珍哪)。這箇中甘苦,只能說是自作自受又自得其樂。未飲杯中水,本難分辨冷暖鹹甜濃淡。就當作畫個餅(我家生態池是葫蘆形狀),給明眼人略曉梗概,給愛織夢的人稍充心頭飢,也給有興趣營造生態池之士,或可成為來日(依樣畫葫蘆)的參考藍圖吧。
 
 


 

 

 





 

 

 
 
 


 

 

 
 
 




 
 

 









 

arrow
arrow

    逸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