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留沙埔,一個古老稱謂,殘留著歷史印記,令人遙想起原住居民噶瑪蘭族與來此屯墾的閩南漢族歷經彼此爭鬥又逐漸融合的時代軌跡。
 
 
    根據文獻,清朝一度將烏石港口至蘭陽溪口長約30餘里1-2里不等的沙丘海岸,設定為「西勢番業」,不許漢人越界入墾,以確保噶瑪蘭族原生居住的生活及土地權益,這就是「加留沙埔」制度的初始意涵。無奈噶瑪蘭族最終仍不敵時運的洪流衝擊,為生計而大舉遷徙至花蓮台東一帶,只留下零星的漢化族人散居宜蘭各處。如今的「加留沙埔」,只是對這一帶海岸的復古美稱。
 
 
    現今的宜蘭縣壯圍鄉「廍後社區」,就座落在這「加留沙埔」的沙丘海岸上。日治時期設有糖廠(即「廍」之義),此地位居糖廠後方,因此稱為「廍後」。民國38年,浙江省外海的大陳島民全體撤遷來台後,也曾經有部分島民被政府安置在廍後的「仁愛新村」,但壯圍無港口,慣以「牽罟」方式捕魚,漁獲量不多,生活不易,大陳來的居民漸往遠洋漁業發展,甚至跳船他鄉落地生根,現今僅存一戶居住此地。原本鮮為人知的淳樸海濱小聚落,充滿「漂泊流浪」的回憶,今年卻在網路爆紅,緣由竟是一座手工架起的漂流木鞦韆!

 

 
 
 
 
    加留沙埔的右側即蘭陽溪口。在豪雨或颱風過後,遼闊的蘭陽溪,水勢暴漲,總會夾帶山林裡許多大大小小的斷枝殘木,順流沖入海口,又被海浪捲刷上岸,位於蘭陽溪口附近的廍後社區,自然成為漂流木的終結站。
 
    法律規定漂流木不可亂撿,風災過後,需先經專家鑑定,其中珍貴木材收歸國有,所餘才另擇期開放給民眾撿拾,而廍後社區是近水樓台,當地居民連阿公阿嬤都樂得發揮創意,將漂流木製成各種動物造型的裝置藝術,點綴在社區各處。今年夏天,廍後居民除了彩繪大量魚型漂流木,當作社區的圍籬指標外,還用手工打造了一個漂流木鞦韆,安置海濱,供遊人盪耍。
 
    逸璞和老公,原本不是愛湊熱鬧的人,但「鞦韆」,對童心未泯的老逸璞來說,依然不減致命的吸引力,何況是座可觀賞海景的鞦韆呢。今年秋冬以來,宜蘭天氣經常連日濕涼,鮮少放晴,1116日竟然暖陽如夏,當然得趁機謝恩朝聖一番囉!
 
 
 
 
 

 

 

 

 

 

 
 
    坐上這海岸鞦韆,雙眸飽覽了幾無邊際的藍天白雲,搭配藍海白浪與微成彎月形的遼敻灰黑沙灘,瞬間彷彿自己擁有了一切。耳輪裡盡是海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轟鳴,不禁心頭雜念全空。正前方有神祕迷人的百分百像神龜的龜山島身影,心靈似乎獲得了守護安頓的無償保障。極目眺望左側遠方,依稀可見過嶺保安宮蘭陽博物館等獨特的地標式建築,如海市蜃樓般浮現在霧靄朦朧處,似真似幻的迷離感,可以忘憂,可以高歌低吟。
 
    這廍後社區的地理環境得天獨厚,恰處蘭陽平原海岸中心,是欣賞蘭陽八景中「龜山朝日」的最佳地點,而這鞦韆的擺設方位,應是曾經廍後居民的用心規畫思考,不論哪個角度拍攝,都是浪漫無比。目前用Google Map搜尋「龜山朝日海岸鞦韆」,即可獲正確所在。
 
    海岸鞦韆的魅力無遠弗屆,吸引了各地的男女老少前來,等在鞦韆旁預備拍照打卡的排隊人潮絡繹不絕。長長的弧形沙灘上,有人靜默獨守釣竿,有人嘻哈成群踏浪,即便非假日的初冬,加留沙埔呈現的卻是暑假海水浴場般的高人氣。廍後居民原打算漂流木鞦韆只限定夏季放置戶外,但今年東北季風發威遲緩,寒流未至,居民沒理由拂逆大家關愛的目光,這鞦韆也就繼續擔任網紅景點,不負眾望地協助熱情的遊客抓住暖陽尾巴。
 
    柔軟的沙灘,被一波波自遠處推湧呼嘯的長浪打濕,張牙舞爪的浪花瞬間化成溫潤的泡沫,柔情輕舐著細密的沙粒。真想就這麼天長地久踩踏著細軟的沙灘,觀浪,聽濤,向無垠的遠方前行啊!
 
 
 
 

 

 
 
 
 

 

 
 
 

    不覺已來到蘭陽溪出海口附近,眼前出現了另一季節限定的奇觀——數以百計的「鰻寮」五彩繽紛橫七豎八地矗立沙灘上。此處風大,沙塵如霧,空中瀰漫著蕭條肅殺之氣。原來又到了捕鰻苗的季節呀,捕鰻人要在寒風刺骨的深夜,穿著特製防水連身青蛙裝,冒著被大浪襲捲的危險,走入海裡撈捕鰻苗了!據說有人因此坐擁金山一夜致富(鰻苗俗稱「白金」,但白鰻苗價高,鱸鰻苗不值錢),也有人從此音訊全無屍骨無存。這真是靠天吃飯靠運氣賭命的高風險行業!然而每年11月至次年2月間,仍有許多捕鰻人趨之若鶩,在沙灘上搭起鰻寮禦寒,靜候寒流來襲、期待好運降臨,事後卻任其頹敗,造成環境髒亂。宜蘭縣政府因此在103年開全國之先,通過《宜蘭縣鰻寮設置及管理辦法》,規定鰻寮的設置,需先向在地公所申請核准並繳保證金5000元,漁期結束後,一個月內自行拆除並清理廢棄物,始得歸還保證金。施行多年的成效如何?尚待持續關切。
 

 

 
 
    蘭陽溪口有個生態保護區,估計這時節應是候鳥如雲,但逸璞和老公只看到幾隻蒼鷺白鷺徘徊沙洲和淺灘間,也有人撐著大遮陽傘在溪岸悠閒釣魚,遠山如黛,近水遼闊,好一幅靜謐安詳的寬遠景象。而長浪依然不停在溪口排山倒海長驅直入;蘭陽溪水也不甘示弱,執意向前流動。溪水與海水,形成互不相讓的頡抗姿態。逸璞轉身回望外海,龜山島似乎默默含著守護的溫情,一路尾隨,也來到了溪口附近,真是神奇。
 
 

 

 

 
 

 

 
 

 

 
 
    憑著多年前的模糊印象,走到溪口附近的東港榕樹公園,舊地重遊,原想尋回群樹下閒臥吊床靜聽鄉人及遊客輪唱卡拉OK、安享攤販在地美食的溫馨記憶,卻只看到空蕩蕩的悄無人聲的榕樹群兀自端立,詢問了樹下靜默打掃的大眾爺廟廟公,得知廟旁在進行公園改建工程,因此吊床拆了卡拉OK撤了攤販也不擺了,目前只有一家小吃店遷到榕樹下左轉的路口……
 
 

 

 

    在小吃店胡亂點了什錦麵果腹,逸璞和老公循著和海岸幾乎平行的濱海自行車道返回鞦韆處。一路又有新發現,原來是林務局在近期推動廍後社區復育海岸防風造林,用細密的竹子編製成「堆土籬」,有的呈波浪狀,有的呈格子狀,籬與籬之間堆滿高高的沙土,種植了各色小樹苗,喔,過幾年就會長成茂密的防風林來保護海岸吧。

 

 
 
 
 

 

    看看日影逐漸西斜,逸璞心想,來此已過了數個時辰,鞦韆該有空檔可讓我悠哉盪一陣了吧。未料,眼前是個令人震驚又失笑的畫面:一排穿著學士服的女大生,個個手持手機,面朝鞦韆端立,彷彿在進行某種神祕的膜拜儀式。鞦韆上另有一女大生擺出或坐或立的美姿,正忙著留影,隔了幾分鐘,但見她下了鞦韆確認拍攝成果,又上了鞦韆繼續擺pose。看到這裡,逸璞痛下決心:「放棄再盪鞦韆了!」老公靈機一動,和逸璞玩起「推捧龜山」的拍攝遊戲,終於讓逸璞拾回笑容啦!

 

 

 
 

 

自製影片:加留沙埔觀浪
請點擊右上角另開大視窗瀏覽
 
感謝慢賞!
 
 
arrow
arrow

    逸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