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賞齋明寺新舊建築的互融相襯美學,九月十二日,我們一行人清早即櫛梳著微涼的秋風,從宜蘭搭車,九時許抵達桃園大溪。       


    寺門早已開啟,小小庭院,有多名男女信眾在樹下在廊間,靜默而勤奮地打掃。似單獨作業,又似互助合作。


    陽光無私遍灑,每個手持掃帚的身影,都散發著陽光般的明朗磊落。人人動作輕快,掃帚細碎的觸地聲,迴盪在安謐靜穆的空間,若有似無,譜出清涼洗心的樂章。


    極讚嘆佛門流傳的「掃心地」漸修法門。昔日公案,說的是周利盤陀伽尊者,生性愚鈍,記不牢任何偈語,仍一心向佛,透過不間斷的掃地修行並持誦拂塵、掃垢」二句,竟頓悟得一偈頌且修得阿羅漢果「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若把心地掃,無明煩惱皆遠離。」近年法鼓山推動「人間淨土」理念,更言「若人都將心地掃,世間無不清淨地」。莫測高深的禪修,如此巧妙結合了生活,成為人人可行的樸實願力,怎不令人心生嚮往!


    望著眼前清淨整潔的齋明寺,感動著持帚人的純善信念,我們隨意穿梭在百來年的歷史歲月裡,細細品味那素樸平穩、深具親和力的閩南式傳統三合院所透顯的典雅人文氣息:正殿屋頂中央散發朝氣活力的火龍珠、雙弧優雅迎天的燕尾翹脊、中門柱前敦厚的左右抱鼓石、左墀頭(栱頭)含台語「尚好」之意的松鶴浮雕、右墀頭含台語「得祿」之意的竹鹿浮雕;兩側護龍的彩繪木門、山牆(護龍橫切面外牆)在土角磚外貼上「一丁三順」紅斗子砌磚的「金包玉」工法、山牆中央屋脊呈火焰形的馬背各有懸魚(帶狀垂飾圖案)、隱含「民胞物與」心意的鳥踏大溪砂岩石柱上題字所訴說的歷史印記;內埕兩側日式仿唐石燈擬人化的趣味造型……



































    齋明寺更引人欲探究竟的,是榮獲2012年台灣建築獎首獎的增建案,據說評審認為此案如一招到位的新詩。


    新建的護龍順隨右側邊坡而內縮,呈長弧形,採近年流行的清水模工法,含括親子圖書館、寮舍、中央系統式大廚房、齋堂等,彷彿一條灰撲撲的長龍伏臥,護守著明珠般曖曖內含光的舊建築。新護龍的長廊外側,有等距的縱向片狀風雨遮,將園林間的光影婉約留駐廊內,漫步其中,無需畏懼風雨寒暑的天候變化,從容之餘,令人滿懷感恩,也將視線投注成專一、和順、深邃,心中雜念頓時消散,再無旁騖驚擾,此刻不妨安享心與境相契合一的玄妙。








    新舊建築之間有個曲折多彎的連通廊,廊側細柵似的遮陽板兼視線障板,形成屏風般引人入勝的效果,依稀可透視後方:芳草翠碧、奇樹參天、建物平廣、人影綽約……繞過這彎廊,視野乍然寬闊,心神也豁然開朗,原來,禪堂就在大片空曠的邊緣處!


    新築的禪堂,平扁素樸、貼近地面,流露著謙卑、純淨與悲憫。禪堂前嫩綠草坪的寬廣遼闊,彷彿昭示著「空無納萬有」的奧妙禪機。老樹的虯曲枝枒與茂密濃蔭,展現愈挫愈見精神的意志力。舊建築背影的素淨白牆與紅磚壁,有如禪堂的照壁,更添肅穆端莊氛圍。















































    邊參訪邊冥想,還有梵唱與蟬鳴鳥叫相伴,偶爾行走在耀目的陽光下,卻絲毫沒有燥熱之感,是「心靜自然涼」吧。








    齋堂那頭隱隱傳來清越鐘聲交錯著沉穩鼓聲,喔,是午齋時刻到了。寺中齋食清淡養生,但內規不少:男眾女眾分坐兩區,取食進食皆需靜默不語,入座得依序魚貫而行,食畢自行清放廚餘並洗淨分擺碗筷……。雖然面對著明亮齋堂的寬大窗外那片綠意盎然,享受難得的齋食,甚覺賞心悅目又可口,且平素進餐也不愛喧譁,但這餐吃得有些心驚,深怕突然掉了碗筷發出巨響,攪擾齋堂的肅靜可是罪過不小呀!但見最前排一比丘尼獨自細嚼慢嚥,吃得有滋有味、心安體適,真正示現了「守戒如無戒」的隨心所欲不踰矩,自己不禁慚赧起來,唉,唉,終究難脫凡俗心態的拘泥自限呀!


    齋明寺的高大老樹與低矮建築對比鮮明,成就了空間的層次感,也為參訪者烙下深刻印象。另有值得留意的:無論庭院池畔的荷葉觀音、古寺正殿裡滿佈歲月風華的神佛、齋堂玄關內的奇木巧雕觀音、新禪堂的三尊金身立佛菩薩……放眼所見,形制最大的,也不過比常人略高些,既莊嚴又親切;不禁聯想到現世寺廟裡常見的巨型神佛塑像,一意迎合世人以高大為奇為美的心理,競相比高比大,似乎非如此無以引人注目也就無以受人尊崇;然而佛法中的究竟涅槃,不在現象世界,禮佛貴在心志專注真誠,不著相才能通透,何需雕塑巨型佛像來彰顯禮敬之意呢?若說佛像可提醒世人參究佛法的決心信念,那麼即使小如芥子的一尊佛像,也能有同等功效吧。









arrow
arrow

    逸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